ENJOR分享
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每千人口有望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本文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印发。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提升均等化水平,让各地享有的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要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参与,围绕托育、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养老、医疗、住房等六大领域,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服务供给,供需矛盾明显缓解。”1月1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规划》将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与非基本进行分类,以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作为逻辑主线,系统谋划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计2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15项。
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地区、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01
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社会关心的民生问题。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介绍,《规划》中涉及养老服务的篇幅比“十三五”时期的规划大幅增加,积极回应了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规划》强调政府要承担供给的主要责任,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稳步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02
幼有所育、病有所医
普惠性养老服务,《规划》强调政府要支持增加供给,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养老服务。
李邦华表示,民政部将重点推进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尤其是研究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进一步加快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制度设计,重点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和保障,创新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保障儿童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关乎儿童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民族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目前,我国儿童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5.4‰和7.5‰,儿童健康核心指标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03
增加服务供给
“十四五”时期,将补齐儿童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医疗保健方面,将进一步增加服务供给,强化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儿童保健医师专业服务水平。将继续推进包括0—6岁儿童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普惠托育方面,各地将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安全、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务,强化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到2025年,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新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01月12日 02 版
恩吉拉
国际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