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真的是个“老大难”吗?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给您支招!
时间:2022-04-30 20:13:01|浏览:
次
原标题:养老真的是个“老大难”吗?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给您支招!
编者按:
养老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面对年迈的父母,你想好怎样给他们养老了吗?精神需求、医疗需求是否真的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面对忙碌的工作和难以割舍的亲情,你究竟该如何抉择?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原文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蒋元明《我家的“家庭养老工程”》一文,看看他家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
全文共217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退休后,父亲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坐茶馆。母亲也从农村搬到镇上与父亲同住,但她主要忙着为儿女带孩子,等到最后一个孙子上学读书才算“退休”。我的老家在重庆远郊歇马镇,一家兄妹5人,下一代8人。我常说,母亲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恩重如山。
蒋元明父亲(左)坐茶馆
母亲的背篓
那段时间应当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每月的退休金全归自己掌控,想吃肉吃蛋自己买就是;母亲每月也能从儿女们那里收到孝敬钱。
母亲过了80大寿后,家里逐渐开始闹矛盾。母亲不时说她的钱不在了,怀疑是父亲拿了。80多岁的老父亲觉得天大的冤枉和委屈,自己一辈子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现在却被怀疑手脚不干净,于是赌咒证明自己的清白。随后不仅钱,而且衣服、钥匙母亲也经常满屋子找。我从北京回去探亲,把发生的事捋一遍,忽然意识到一种叫阿兹海默症的疾病可能悄悄找上门来了。
蒋元明(右)贺母亲80大寿
接下的事情更麻烦,妹妹因新组家庭要从镇上迁到区里去,两个弟弟已先后因工作原因把家搬去区里了,大哥大嫂也要去湖南女儿那里带孩子。父母年事已高,老爷子耳背很厉害,双目近盲,母亲成天丢三落四,身边没有人照顾怎么行?于是兄弟姐妹几个一同商议对策。
在我们农村老家,一般父母年迈、无力独自生活,就由儿女接力赡养,比如一家照顾1个月,轮流赡养。家境有差异,媳妇有贤愚,老人待遇各不同;一旦有一个耍赖,“接力”就会中断。或是老人住在其中一家,其余子女出生活费,可为出钱多少或者有意拖欠而起纠纷的也不少。在城镇,老人一般是单住或住子女家,只有少数进养老院。当下中国,居家养老、子女赡养仍然是主要方式。
商议的结果是,到区里给父母租房,离弟弟妹妹家越近越好,由专人照顾。这样既不影响各家的生活,又能照顾到老人,费用大家摊,父亲有退休金也出一份。原则是:赡养父母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钱多多出,钱少少出。
“家庭养老团队”
我把大家的意见对父亲说了,他先是犹豫,说那样就没法坐茶馆了。我说:“整个歇马镇都要拆迁,早晚都要离开这个房子的。再说,你们年纪大了,离儿女远了怎么行?他们要上班,各家都有各家的事,十天半月不一定能来看你们,你们有个头疼脑热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你们跟着儿女走。”最后,父亲同意了。
房子找好了,离两个弟弟家走路只需10分钟左右,小弟还推荐他下岗多年的媳妇出任“服务员”,每月给几百元“辛苦费”。
“家庭养老工程”启动后,开始运转还不错,大家都觉得新鲜。何况几乎每天都有儿女来探望,父母也开心。
没过多久,两位老人与儿媳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短时间磨合不够,矛盾凸显。但让父母单过一段时间,难度更大——人生地不熟,一次母亲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幸亏遇到民警才未走失。后来妹妹自告奋勇辞掉工作担任“家庭养老工程”的主角。家里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父母开始习惯新的环境,母亲与周围邻居也建立了友好关系,父亲也常出门在小区的院坝上晒晒太阳。
父母和“贴心小棉袄”
时间一长,问题又来了,主要是父女之间为一些事意见不和,俩人脾气又都是“直筒子”,话不投机就嚷嚷起来。
有了“养老工程”,我每年春秋各回家一次,有时因去云南、四川等地也顺便回家一趟,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各方。清官难断家务事,难就难在事不大、理不清。
回到家,父亲向我“控诉”闺女不听话,不像过去那样孝顺,有时比他还凶,简直反了。
我问父亲:“您过去在单位也当过负责人,如果您的前任不时来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好,您会怎么想?”
父亲回答:“那不合适,那不乱了套吗?”
我说:“其实一个家庭与一个单位也一样。过去是您当家,主要听您的,现在您年纪大了,我们推举妹妹来管理这个家;不光是您,连我们都要听她安排,不然也会乱套不是?”
父亲好像回过神来,过一会儿才问我:“那以后就听闺女的?”我说:“是这个理儿。您老人家要转变角色,不能总是您一人说了算。再说,妹妹都快60岁的人,放弃了工作,舍小家来照顾你们,连玩牌的时间都没有,不是亲闺女做得到吗?”父亲听了颇为动容。我说:“有意见可以提,多用商量的口气;有委屈也可以讲,尽量和儿子们讲。”父亲最后说:“妹妹脾气不好,凶得很。”我说:“那是您带的好徒弟呀。”他反问我:“那你的脾气怎么不大呢?”我笑着说:“我是妈的徒弟,妈脾气好,总让着您。”父亲乐了。
孙辈齐贺爷爷90大寿
妹妹心直口快、心不藏事、干活麻利,为了管好这个家精打细算,学会了做霉豆腐、胡豆瓣、腊肉腊肠、泡菜;妹夫也常常搭把手,夫妇俩渐渐把父母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后来,父亲看上了大弟的一套房,三大间加一个三四十平米的大厅,大弟就不出租了,让给二老住。父母各住一间向阳房,妹妹两口住一间。逢年过节、父母生日,四世同堂,买菜做饭,各显身手。酒足饭饱后,有陪父母聊天的、有逛街的、有围桌打麻将的,直到晚饭后才散去。从此,父母这里成了大家庭聚会的场所。小弟一般每周抽一天来替换妹妹休息。大弟夫妇是医生,老人生病、住院都是他们张罗。第三代也常来探望,陪老人“摆龙门阵”。
母女“摆龙门阵”
“老小孩”与女儿、孙女在一起
“养老工程”持续10年,父亲在94岁时走了,去年91岁的母亲也前去与他会合,二老合葬在家乡的小山坡上。兄弟们说,父母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是长寿基因。今年春节前,大弟媳发微信,说我们的大家庭很温馨、不能散,要建一个微信群,让我给起一个名字。我想了想,老家在松林村,那就叫“松林大院”吧。“大院”一“开张”,立刻热闹起来,各家晒照片、发红包、猜灯谜。到清明节,“大院”老老少少一起去给父母上坟,祈祷二老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平安……
一家人祝贺父亲90岁华诞
注:文中图片均由蒋元明提供。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s://www.sohu.com/a/154414396_651798